2014年5月25日 星期日

如何推行社會經濟?

兩位著名的經濟地理學者Katherine Gibson Julia Graham 提出社區或社會經濟的目標,就是要令社會大多數人認同,資本主義外另類經濟是可能的。以社區貨幣計劃為例,不是簡單要求,參加者認同社區貨幣計劃是可能的,而是令非計劃參加者,即香港八、九成人口、差不多五、六百萬人承認,社區貨幣是可能的。

她們指出,和社會大眾建立共識中,要情理兼備,除了理性討論外,還要注入大量情感,令社會大眾覺得過癮,慾望得以滿足,才有果效,增加認同。這或多或少涉及社會經濟主體,建立社會經濟人身份,若他或她覺得合作社是可接受的,他們就是社會經濟人,同意資本以外的另類經濟其實是可能的。

GibsonGraham 同時希望創造新經濟語言,擴大經濟版圖,令許多過去不被視為經濟的東西重新納入經濟範圍內。譬如,教育是否經濟活動?補習社是否經濟活動?如果是,它們是否社會經濟?若它們是社會經濟,又和我們的期望有何不同?我們如何令它變成好的社會經濟?

在此之上,我有以下的看法。首先,另類經濟範圍宜廣不宜窄,才可得到更多人認同。同樣道理,另類經濟也不必拘泥於小而美的想像,不要過於留戀過往一些小範圍的項目,而應可在規模上擁抱更大的想像。

其次,GibsonGraham 提倡創立新經濟語言或講法,而創立符號或許不是關鍵。但是觀乎美國傳統基金會等美國保守派組織的做法,符號的散播看來才是關鍵。放回社會經濟的脈絡,就是如何將社會經濟的語言或說法,送到關鍵人物的口中,從而在關鍵環節發生改變……



摘錄自: 許寶強〈社會經濟解讀〉,潘毅、陳鳳儀等編(2013)《不一樣的香港社會經濟:超越資本主義社會的想像》第三章,頁20-23,商務印書館:香港。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