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12日 星期六

希望的幻滅

希望破碎的一種反應是以一種忍從的樂觀主義,把自已變成人群的典型,藉著仿效別人,暫時忘掉那無望的感覺。他們會將需要的標準降低到可以達成的地步,不敢再去夢想那些他們認為是不可及的。

希望破碎的另一後果是心靈的硬化。部分人因受到打擊,彷彿在一次突然的轉變中,覺得自己已經受夠了,便開始埋藏自己的感覺,不再受他人的傷害,卻可以傷害他人。他們或許抱怨找不到朋友或者一些愛他們的人,不認為只是不夠好運而是他們的命運。於是他們失去了情感,也失去了和別人的情感交流。他們以自已不被感動為驕傲,以為生命的勝利就是不依靠他人,便不快樂地過著冰凍的生活直至死神的來臨。但也有人卻因為奇蹟而可以溶解冰封的心,這可能是由於遇上一個關懷他的人。這種關懷令他們開始信任別人,因而產生新的感情,使從前的冷酷得以溶掉,希望的種子可以重生。

人生不能沒有希望,希望破碎的人因而憎恨生命。由於不能創造生命,故想毁滅它。他們彷彿要為本身過的非人生活尋找補償,並選擇破壞和暴力等毁滅之途作補償,毁滅他人或毁滅他們自己。從心理學的觀點來看,破壞是希望的相反,正如喜愛死亡是愛惜生命的相反,喜悅是煩悶的相反。

無望的徵兆正充斥著整個社會,這會導致個人和社會失去活力,或發展不理性的破壞。我們應該正視這個問題,並嘗試改變社會、經濟及文化生活,使之朝著希望的方向走。

撮錄自: 弗洛姆<<希望的革命>>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