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15日 星期二

社會經濟的基本特徵

美國社會學家、2012年美國社會學會會長賴特(Erik Olin Wright),早在2006年就提出建設另類社會主義方案的指南針。他指出,資本主義社會過於依賴巿場力量來發展經濟,而國家社會主義又過於依靠國家力量調控生產與資源和成果分配,唯有一種新的經濟模式------社會經濟,才能建立社會力量,重新把資源配置、生產和再生產,把流通和勞動成果的權力交回勞動人民身上。

社會經濟,或稱團結式經濟社區經濟,是主流巿場以外的另類經濟實踐,是一場要求參加者透過自我提升以達致經濟生活模式改變的社會運動。有別於主流巿場的運作模式,社會經濟運動極度重視隱藏於經濟活動背後的各種社群關係,提倡社群之間的互助合作及團結精神,反對資本主義只著眼於狹隘個人利益和利潤的追求。

社會經濟的參與者都有着共同的信念和願景,即反對資本主義經濟底下的剝削與不義,這些社會經濟實踐包括生產者合作社、消費者合作社、公平貿易、社會企業、社區貨幣、良心消費、集體購買、社區支持農業、社區內生性經濟、內置金融、集體所有制經濟等。

整體而言,社會經濟運動的參與者均認同以下共同價值觀:
一)  注重合作及互惠互補:以互助合作的精神替代放任競爭;
二)  重視個體與集體:社會公益由人民議決而非專家所訂定,並凌駕利潤與資本累積;
三)  經濟公義與社會平等:運動的重點是要為終結各動社會及經濟不公義而進行抗爭;
四)  對生態及環境的保護:對大自然生態系統的敬畏與尊重,是運動其中一個着眼點:
五)  民主參與及持份者的民主管理:民主參與須落實於不同社會層次及經濟組織之中;
六)  多元發展及多樣性:相信發展並不是單一,而是可以有眾多不同的路徑,而這些路徑必須由人民作為主體以團結互助及民主參與的精神開創出來。


摘錄自: 潘毅、陳鳳儀 (2013) 社會經濟在香港-超越主流經濟的多元性實踐,載於《不一樣的香港社會經濟:超越資本主義社會的想像》第三章,89-90頁,商務印書館:香港。


沒有留言: